||

扎根巴新|重庆医生的援外故事

原创 李华东 MEET PNG2024年08月14日 16:53重庆

2024年2月1日,12名援巴新医疗队队员代表登上了2023年度“感动重庆十大人物”颁奖台。队员们动情地讲述着他们的援外经历:“这段援外经历,让我终生难忘”“我们不仅仅是在救死扶伤,更是在传递爱与希望”“国有界,爱无疆。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书写人间大爱和大国担当”……他们的故事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

初次援外:克服困难,勇敢救治

        2002年10月25日,当第1批援巴新医疗队的妇产科医生周勤走进莫尔兹比港总医院(以下简称“莫港总医院”)妇产科时,她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。产房是一个大通间,设有20—30张产床,产床之间仅     用布帘隔开。由于巴新鼓励生育,分娩率非常高,即使医生连轴转,仍满足不了需求。医院诊疗设备老旧且维护不善,停电、停水是常有的事;院区卫生条件极差,几十个病人挤在一间大病房内;医疗器械及药品供应不稳定,手术临时被取消时有发生。尽管有心理准备,艰苦的条件仍让周勤感到不适。

       “既然来了,那就安心工作。”时年35岁的周勤这样安慰自己。她凭借出色的技术,在一个小时内顺利完成了一个子宫脱垂手术,赢得了当地医院科室主任的认可。周勤不仅展示了中国医生的实力,还在异国他乡赢得了尊重。

        2013年,周勤作为第6批医疗队队长,第二次赴巴新。在手术中,她意外接触到HIV携带者的血液,面临3‰的感染风险。她接受了阻断治疗,忍受着严重的副作用,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。一个月后,HIV检测结果显示她未感染病毒。周勤说:“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,不管在哪儿都要救人,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条条生命。”

生死考验:勇敢面对,传递希望

        2014年,巴新社会治安状况堪忧。中国医疗队驻地曾遭到多名歹徒持枪抢劫,为此,中国政府为医疗队增聘了当地武装保安,并为每名医生配备了防弹背心。尽管如此,医疗队仍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中救治病患。第7批援巴新医疗队队长张劲松回忆道:“再苦再险也吓不倒我们中国医生!”

2016年,医疗队副队长何盛江和其他队员相继感染疟疾,面对生死考验,他们依然坚守岗位,继续为当地患者提供医疗服务。

传递希望:留下永远不走的医疗队

        授人以鱼,更要授人以渔。22年来,中国援巴新医疗队始终秉承这一理念,悉心传授诊疗知识和经验,为当地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。第12批援巴新医疗队医生刘振球在当地为新生儿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在为双胞胎儿子9岁生日录制的视频中所说:“在异国他乡,也有无数像你们一样可爱的小朋友,需要爸爸去救治和呵护。爸爸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。”

        刘振球回忆说:“刚到这里的时候,一踏进医院,就看到这里新生儿的环境太糟糕了,病房温度湿度应该是恒定的,这里却热得要死,早产儿室也没有,药也没有,我们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展开救治。”今年5月,泰乐在莫尔兹比港总医院出生,出生时仅重2600克,被诊断为重度出生窒息、胎粪吸入综合征、败血症,一度生命垂危。刘振球与总医院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迅速组成治疗小组,用刚组装好的巴新全国第一台新生儿呼吸机及时给予泰乐呼吸支持,最终使泰乐痊愈。

        莫尔兹比港总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加米尼·瓦莉说:“感谢有这样一位中国医生在我们身边。他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灵感。感谢有他,感谢中国医疗队!”

        在一年的任期完成后,刘振球(11队和12队)为了继续帮助巴新医院建立合格的新生儿护理团队,传播关键技术,自愿申请留下,担任第12批中国医疗队的副队长。他进行了超过3000次查房,培训和教授了300多人,发表了35场学术讲座,进行了21场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,编制了新生儿护理的临床指南,制作了新生儿复苏教学视频和课程,组装了新生儿呼吸机,并制作了新生儿胃肠减压装置和造口袋。

医疗创新:多学科联合诊治

第13批援巴新医疗队在救治过程中,积极探索创新方法,推动多学科联合诊治。胡晟医生说:“克服困难救治患者本就是医生的天职,未来我们将继续用仁心仁术关爱巴新人民、服务好每位病患。”

第13批医疗队队长冯武兵在初次接触当地医生时,发现他们的微创手术基础非常薄弱。他积极与科室主任沟通,带领科室医师完成了巴新首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(PCNL)及输尿管软镜碎石手术,让当地医生逐渐改变了依赖传统手术的思维模式,主动申请微创技能培训。

肾内科医生文燕表示,肾脏病是巴新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。在她的技术指导下,医院完成了巴新第一例公立医院血液透析治疗、第一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,成功治愈了一名严重糖尿病足透析患者。文燕说:“看着患者痊愈后开心的样子,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。”

类似文章